第二天的行程是繞US34從公園的東北邊進入
從西南方出園
這條公園內的US34叫做Trail Ridge Road
都是平坦的柏油路
從東北到西北邊地是不斷爬升到海拔接近13000呎(大約3960公尺)的Alpine Visitor Center
之後一路下降
在冬天這段路是關閉的
即便是炎夏
高山上一樣有厚重的積雪
更遑論冬季
我們在山上的這天雖然豔陽高照
但是大約都只有華氏45度左右(攝氏7度)
中間的行程大多是開到停車點下車照相
另外就是網路上的最高指導原則--看到大家都停車就跟著停
因為一定有好看的
沿途的高山與峽谷風光不斷
令人心曠神怡
途中A博士頻頻要求老師停車照相
不過令人想不透的是
A博士只帶了一張32MB的記憶卡
真的是......一下就滿了
後段旅程幾乎他都是要我用我的相機幫他照~~囧
幸好因為我沒有用RAW檔照相~~記憶卡還算是有足夠的空間
洛磯山國家公園有一項著名的景觀就是凍原
在高山針葉林生長停止線以上所生長的一些小型草本植物都是凍原植物
這些植物在冬天都冰封在雪裡
夏天就會開花
雖然都是迷你的大小
但是一整片的各色小花也是相當迷人呢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公園內的野生動物
根據先前所說得指導原則
讓我們看到不少的鹿
這幾隻鹿甚至就在身邊也不怕生
另外是這隻鹿
雖然很多人都說他是Elk
但是我並不確定
總之
跟著大家下車照相就是啦
另外的一些我叫不出來的野生動物都在這裡
不過有一些小小的像松鼠的Chipmunk雖然常見
但是因為跑得太快~~一隻都沒照到><
另外可惜的是沒有看到一些有名的比方說大角羊以及Moose就是了
下山路上的continental divide則是河流流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交界
我們因為時間不夠
就只下車照了幾張相
並沒有去走步道
從公園西南出了公園
緊臨了一座叫做Grand Lake的湖
不過從壯觀的國家公園出來
這樣的湖泊實在吸引不了我們太多目光
只瀏覽了一下我們就離開了
經過約九小時的車程
途中還很幸運的看了日落
終於回到Amarillo
也結束了這次的快閃旅程
雖然很多地方想看還是沒看到
但是還是很感謝老師願意帶我們去
其他的
就看看將來還有沒有機會囉^^
更多完整照片都在我的相簿喔!
2007年6月29日 星期五
2007年6月28日 星期四
洛磯山國家公園快閃行之一
在Fort Collins的Field day結束之後
我們一行人就驅車前往Rocky Mt.
從Fort Collins向西不久就接上了US34
光是上山的路上
就已經是美景不斷
河流切割的山谷
加上陡峭的山壁
相當壯觀
不過因為老師在開車
就沒有要求老師停車照相了
中間下來休息時只拍了小水壩
到了Estes Park--洛磯山腳下的小鎮
才一到鎮上
人潮就嚇得我目瞪口呆
畢竟洛磯山可是世界知名的景點
加上一年之中只有夏季開放
聽說公園中的小木屋都要一年前就先定好
不然根本住不到><
在Estes Park的旅館Check in之後
才下午六點(太陽大約都是九點下山)
我們決定先進公園走一走
首先
就是容易到達不用走太多路的熊湖(Bear Lake)(點連結觀賞相簿)
據說上面要走比較久的幾個湖都更漂亮
不過因為時間限制
我們就只看了熊湖
不愧是海拔相當高的高山湖
熊湖旁的步道甚至都還有積雪
即便是別人說普通的熊湖
我們也是讚嘆不已
一步一駐足
老師就說"一直走走停停,美景好像永無止盡"
這句話真的非常貼切
公園的公車班次密集
雖然我們沒有搭
但看起來是相當方便
駕駛也不用一邊開車還要分心看景
真是貼心的措施阿
下山途中
我們走了另外一個長一些trial-- Alberta Falls
大約是兩miles左右
老師與另外兩位研究人員就一路向前
(PS. 我們一行四個人,老師,印度博士後研究員[A博士],尼泊爾助理研究員[D博士]還有我)
我因為看到路邊小花小草一石一木都很想照
所以一直在後追趕
拍了幾張就要跑步追上
氣喘吁吁的繼續照
因為已經傍晚光線不是很足加上心跳快
還真的很難手持穩定阿 Orz
終於
走到了目的地瀑布區
當然這不是一個斷面很大的瀑布
但也算得上是氣勢磅礡
幸好有帶腳架
在嘗試許多光圈快門組合之後
終於拍了幾張覺得還可以的照片啦^^
稍作休息之後因為已經日落西山
我們就在趁還有光線的時候快步回到停車場
回到車上就已經是一片黑了~~~~
我們一行人就驅車前往Rocky Mt.
從Fort Collins向西不久就接上了US34
光是上山的路上
就已經是美景不斷
河流切割的山谷
加上陡峭的山壁
相當壯觀
不過因為老師在開車
就沒有要求老師停車照相了
中間下來休息時只拍了小水壩
到了Estes Park--洛磯山腳下的小鎮
才一到鎮上
人潮就嚇得我目瞪口呆
畢竟洛磯山可是世界知名的景點
加上一年之中只有夏季開放
聽說公園中的小木屋都要一年前就先定好
不然根本住不到><
在Estes Park的旅館Check in之後
才下午六點(太陽大約都是九點下山)
我們決定先進公園走一走
首先
就是容易到達不用走太多路的熊湖(Bear Lake)(點連結觀賞相簿)
據說上面要走比較久的幾個湖都更漂亮
不過因為時間限制
我們就只看了熊湖
不愧是海拔相當高的高山湖
熊湖旁的步道甚至都還有積雪
即便是別人說普通的熊湖
我們也是讚嘆不已
一步一駐足
老師就說"一直走走停停,美景好像永無止盡"
這句話真的非常貼切
公園的公車班次密集
雖然我們沒有搭
但看起來是相當方便
駕駛也不用一邊開車還要分心看景
真是貼心的措施阿
下山途中
我們走了另外一個長一些trial-- Alberta Falls
大約是兩miles左右
老師與另外兩位研究人員就一路向前
(PS. 我們一行四個人,老師,印度博士後研究員[A博士],尼泊爾助理研究員[D博士]還有我)
我因為看到路邊小花小草一石一木都很想照
所以一直在後追趕
拍了幾張就要跑步追上
氣喘吁吁的繼續照
因為已經傍晚光線不是很足加上心跳快
還真的很難手持穩定阿 Orz
終於
走到了目的地瀑布區
當然這不是一個斷面很大的瀑布
但也算得上是氣勢磅礡
幸好有帶腳架
在嘗試許多光圈快門組合之後
終於拍了幾張覺得還可以的照片啦^^
稍作休息之後因為已經日落西山
我們就在趁還有光線的時候快步回到停車場
回到車上就已經是一片黑了~~~~
驚心動魄龍捲風真實劇場版
這趟Field Trip出發不久
我們經過德州北邊一個小鎮叫做Cactus
這個小鎮在數月前曾經遭龍捲風席捲
因此造成一些災情
現在還看得到一些狂風肆虐的痕跡
老師就說:"這是龍捲風留下來的,不過我這輩子還沒看過真的龍捲風"
(註:老師是土生土長的德州人,雖曾因為念書工作住過別州)
大家也都笑著說沒看過
不過我心裡倒是想著,這種事最好不要碰到是比較好啦><
之後我們到了位在Colorado的Walsh Field (見地圖中的Field 3)
就在我們結束對這塊試驗田的觀察記錄正準備離開時
抬頭一望就覺得遠方的雲層不僅厚重
又形成一個漏斗狀
這時同行的一個印度Post-doc就說:"像不像龍捲風"
大家都還有些嗤之以鼻
沒想到上了車往前開
卻覺得愈來愈詭異
這時老師轉開當地的廣播電台
當地的氣象頻道正在發佈龍捲風警報!!
"Tornado warning! The tornado is on the ground"
我才知道原來還有分有沒有連到地上的龍捲風喔
主播說這龍捲風大約以時速10miles向一個叫做Springfield的Town移動
大小並不大,但是仍要當地民眾提高警戒,待在家裡不要出門
以下是龍捲風的真相
Springfield也在我們的路程上
不過幸運的是我們會在Springfield這個鎮轉彎
老師也找了一個看得清楚的地方停下車來照相
這也是一片小麥田
我們在這裡照相
剛好這塊田的主人經過
老師就笑著說:"遠遠看起來還挺美的"
沒想到老農民臉色大變地說:"在還沒收成前都不要說這種事美"
想想也是
農民這一年的收入可就靠這塊田了
看到結實纍纍的麥穗已近收成
可不能在這關鍵時刻毀了大好的收穫阿
經過Springfield的路上
看到鎮上的大家也是都在路邊看龍捲風
都沒有聽話乖乖在家躲
看來愛看熱鬧看奇景也是全世界皆然阿XD
離開鎮上不久
龍捲風慢慢消散
警報也解除了
老師就說:"才說了沒看到過就看到了"
大家也都只能苦笑著慶幸那只在遠方囉
不過
當我們看到的時候
腳下採的
是科羅拉多州的土地
我們經過德州北邊一個小鎮叫做Cactus
這個小鎮在數月前曾經遭龍捲風席捲
因此造成一些災情
現在還看得到一些狂風肆虐的痕跡
老師就說:"這是龍捲風留下來的,不過我這輩子還沒看過真的龍捲風"
(註:老師是土生土長的德州人,雖曾因為念書工作住過別州)
大家也都笑著說沒看過
不過我心裡倒是想著,這種事最好不要碰到是比較好啦><
之後我們到了位在Colorado的Walsh Field (見地圖中的Field 3)
就在我們結束對這塊試驗田的觀察記錄正準備離開時
抬頭一望就覺得遠方的雲層不僅厚重
又形成一個漏斗狀
這時同行的一個印度Post-doc就說:"像不像龍捲風"
大家都還有些嗤之以鼻
沒想到上了車往前開
卻覺得愈來愈詭異
這時老師轉開當地的廣播電台
當地的氣象頻道正在發佈龍捲風警報!!
"Tornado warning! The tornado is on the ground"
我才知道原來還有分有沒有連到地上的龍捲風喔
主播說這龍捲風大約以時速10miles向一個叫做Springfield的Town移動
大小並不大,但是仍要當地民眾提高警戒,待在家裡不要出門
以下是龍捲風的真相
Springfield也在我們的路程上
不過幸運的是我們會在Springfield這個鎮轉彎
老師也找了一個看得清楚的地方停下車來照相
這也是一片小麥田
我們在這裡照相
剛好這塊田的主人經過
老師就笑著說:"遠遠看起來還挺美的"
沒想到老農民臉色大變地說:"在還沒收成前都不要說這種事美"
想想也是
農民這一年的收入可就靠這塊田了
看到結實纍纍的麥穗已近收成
可不能在這關鍵時刻毀了大好的收穫阿
經過Springfield的路上
看到鎮上的大家也是都在路邊看龍捲風
都沒有聽話乖乖在家躲
看來愛看熱鬧看奇景也是全世界皆然阿XD
離開鎮上不久
龍捲風慢慢消散
警報也解除了
老師就說:"才說了沒看到過就看到了"
大家也都只能苦笑著慶幸那只在遠方囉
不過
當我們看到的時候
腳下採的
是科羅拉多州的土地
2007年6月26日 星期二
藍天~白雲~麥穗黃
每年從大約五月底開始就是小麥的收穫季
對於育種單位來說
評估產量作為選種參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雖然數據會說話
不過到田間觀察生長情形也是非常重要的輔助資料
因此從四月左右小麥開花開始到收成季節
到田間做記錄便成為我們相當重要的行程之一
這一次的行程主要是配合在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CSU) 舉辦一年一度的
美國中部大平原區域小麥育種會議
所以藉此機會
我們也沿路走訪了位在Kansas以及Colorado的一些試驗田
畢竟各個品種在各區域的不同表現也是選種的重要參考
CSU位在Colorado一個叫做Fort Collins的城市
距離Amarillo大約9小時車程
加上其他試驗田
就規劃成了以下行程
眼尖的看倌們
應該發現途中有Rocky Mt. National Park吧
沒錯!
好心的老師說因為一趟路途遙遠
決定在工作之暇帶我們順便到洛磯山一遊
我這個樂山者本來就已經很愛國家公園
加上是大名鼎鼎的洛磯山
因此在得知此消息後當然是非常開心加上滿心期待啦
說到Fort Collins這個城市
來頭可不小
它是2006美國CNN Money雜誌評選為最適合人居住的城市第一名
光是剛開進城就感受到它的威力
綠樹成蔭加上整齊乾淨規劃完善的街道
讓人光看就心曠神怡
最重要的是
稍一抬頭
就可以看到洛磯山脈映入眼簾
很吸引人~~是吧!
也難怪CSU的Dr. Haley會說
"住過Fort Collins的人不管到哪,最後都會想搬回來"
當天的晚餐
我們到了學校附近的鬧區去覓食
餐廳區域的風情更是迷人
因為去吃飯沒有帶相磯
就算有帶也不好意思當街架起腳架來
所以~~~~不好意思沒有真相^^||
隔天的Field Day更是讓我學到很多
中部平原的育種單位-- 各州的land-grant大學加上種子公司齊聚一堂
討論最近遭遇的問題以及策略方針
從科學面.政策面到財務面
讓我知道科學家們是如何合作解決問題
這一點
真的是在做學問路上很重要一環
也謝謝老師給我這個機會
至於Rocky Mt.遊記
我會另文報告囉^^
對於育種單位來說
評估產量作為選種參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雖然數據會說話
不過到田間觀察生長情形也是非常重要的輔助資料
因此從四月左右小麥開花開始到收成季節
到田間做記錄便成為我們相當重要的行程之一
這一次的行程主要是配合在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CSU) 舉辦一年一度的
美國中部大平原區域小麥育種會議
所以藉此機會
我們也沿路走訪了位在Kansas以及Colorado的一些試驗田
畢竟各個品種在各區域的不同表現也是選種的重要參考
CSU位在Colorado一個叫做Fort Collins的城市
距離Amarillo大約9小時車程
加上其他試驗田
就規劃成了以下行程
眼尖的看倌們
應該發現途中有Rocky Mt. National Park吧
沒錯!
好心的老師說因為一趟路途遙遠
決定在工作之暇帶我們順便到洛磯山一遊
我這個樂山者本來就已經很愛國家公園
加上是大名鼎鼎的洛磯山
因此在得知此消息後當然是非常開心加上滿心期待啦
說到Fort Collins這個城市
來頭可不小
它是2006美國CNN Money雜誌評選為最適合人居住的城市第一名
光是剛開進城就感受到它的威力
綠樹成蔭加上整齊乾淨規劃完善的街道
讓人光看就心曠神怡
最重要的是
稍一抬頭
就可以看到洛磯山脈映入眼簾
很吸引人~~是吧!
也難怪CSU的Dr. Haley會說
"住過Fort Collins的人不管到哪,最後都會想搬回來"
當天的晚餐
我們到了學校附近的鬧區去覓食
餐廳區域的風情更是迷人
因為去吃飯沒有帶相磯
就算有帶也不好意思當街架起腳架來
所以~~~~不好意思沒有真相^^||
隔天的Field Day更是讓我學到很多
中部平原的育種單位-- 各州的land-grant大學加上種子公司齊聚一堂
討論最近遭遇的問題以及策略方針
從科學面.政策面到財務面
讓我知道科學家們是如何合作解決問題
這一點
真的是在做學問路上很重要一環
也謝謝老師給我這個機會
至於Rocky Mt.遊記
我會另文報告囉^^
訂閱:
文章 (Atom)